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肢體挫傷及早就醫 以免肌肉壞死

肢體挫傷後,如出現紅腫痛得很厲害,一定要及早就醫,以免引發廣泛性的肌肉壞死,導致被截肢的嚴重後果。

一位31歲的飲食店負責人騎機車載貨,在慢車道等紅燈時,因為雙腳跨太出去,竟被左側的小轎車輾過左腳背,本以為有皮鞋阻隔應該沒有關係,豈料覺得一陣陣的疼痛,便緊急到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急診室檢查,經X光檢查發現掌骨和趾骨有輕微的骨折裂痕,院方建議住院觀察,如果病情穩定,打上石膏就可返家休養。

但該患者在住院觀察約3個小時後,開始出現漸進式腳背腫大,還腫脹到小腿,同時伴隨有末梢循環不良的現象,經進一步檢查證實是「腔室症候群」。

外科主治醫師楊學穎表示,「腔室症候群」是肢體軟組織嚴重挫傷,造成肢體筋膜內因累積出血而急性腫脹,導致肌肉及神經組織的血液循環受阻,進而缺氧、缺血。

楊學穎表示,若腔室內壓大於25~30mmHg,就可能是「腔室症候群」,需施行筋膜切開術來釋放腔室內的壓力,以免引發廣泛性的肌肉壞死,嚴重還必須截肢,因此便將患者的小腿和足背,分別切開長10公分和7公分的開口進行減壓,一週後腔室內的壓力恢復正常,便進行植皮手術來修補傷口,讓患者免除截肢。

楊學穎強調,「腔室症候群」最易發生於肢體挫傷或大骨骼斷裂的患者,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大礙,但患部因軟組織腫脹及骨折出血造成壓力迅速上升而無處宣洩,患者會有疼痛、蒼白、感覺異常、肢體癱瘓和脈搏消失等症狀。

有些腔室症候群的患者在初期時沒有警覺到,一旦壓迫過久將導致末端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神經、肌肉組織的壞死,嚴重時有可能需要截肢,患者需提高警覺、及時就醫。

2011/11/01 自由電子報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1/today-health2.htm

中醫補氣 治療慢性疲勞

42歲的王先生平時工作忙碌步調快,每天下午都覺得十分疲累想睡覺,他想強打精神卻止不住睡意,假日休息時,則整天都想睡,讓他十分困擾。


門診中,常可見到以疲勞為主訴症狀的患者,如果疲累的情況多出現在勞動後,休息後可以改善,那是身體需要休息的正常反應,可以不必太擔心。但如果有超過6個月以上,無法解釋的持續或反覆發作的嚴重疲勞,且疲勞並不是因為過度勞動所導致,無法經過休息改善,或伴有記憶力或注意力缺損,勞動後極度疲憊,睡眠仍無法改善疲勞、肌肉酸痛、非發炎性的多發關節痛,與以往不同型態或嚴重度的頭痛、重複發生的喉嚨痛、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等,要小心是得了「慢性疲勞症候群」。

慢性疲勞症候群在中醫屬「虛勞」,五臟的虛損都有可能發生,可以包括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臨床上以氣虛較常見,現代人其實營養都很充足,但因為生活較忙碌緊張,常容易因為緊張壓力而容易疲累。

例如個性緊張及壓力較大的人容易造成「肝鬱」,肝鬱久則容易損傷脾胃正氣,導致脾氣虛,容易疲勞、倦怠乏力,甚至有些會影響消化功能,導致容易肚子脹氣,大便不成形的情形。

中醫常用治療氣虛的處方有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四君子湯等,常用的補氣藥物有黃耆、人參、白朮、山藥、大棗等。

另外還需要針對造成氣虛的原因加以改善,如果是跟緊張壓力有關,則需要加疏肝的藥物,例如加味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或使用甘麥大棗湯來幫助舒緩情緒壓力。

睡眠品質也容易影響隔天的精神狀況,如果合併有不易入睡或淺眠多夢者,則需要從睡眠方面著手,才能改善疲憊的情形。

除了藥物之外,另外調整生活作息也可以改善疲累的情形,適量的運動可以改善氣虛,喚醒細胞的活力,如果是下午的精神較差,可以利用午休時間小睡一下,不過時間最好控制在15至30分鐘比較恰當,最長在一小時以內。

建議晚上在11點前就寢,有助於五臟機能的休息恢復,另外泡澡可以增加血液循環,幫助肌肉放鬆,也有助於消除疲勞。

2011/11/01 自由電子報 文/林意旋 為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 主治醫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1/today-health4.htm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暖身不馬虎 運動傷害不上身

最近因肌肉拉傷求診人數增多,多半是運動前,沒有適當暖身所致。


凡是在運動前所做的準備,例如:肌肉伸展、快走或是各種健身操等,都稱為暖身運動。其目的在減少運動傷害與提高運動效率,且讓稍後運動時將要使用的肌肉群先行熱身,以便增加局部和全身的溫度及血液循環,並且使體內的各種系統,包括:心臟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神經肌肉系統及骨骼關節系統等,能逐漸適應即將面臨的較激烈運動,來預防運動傷害的發生。

一般的暖身運動包括全身性的活動、柔軟操及心理準備。

全身性活動 讓身體體溫升高

◎全身性的活動目的主要是讓身體的體溫升高,讓身體活絡起來,一般以簡單的快走即能達效果。

柔軟操 激烈運動前暖身方式

◎柔軟操也就是俗稱的「拉筋」或「肌肉伸展運動」,藉由特定動作來伸展肌肉,並可改善關節柔軟度,這是進行比較激烈運動前的主要暖身方式,也是緩解久坐的姿勢所帶來的肌肉緊張與酸痛的好方法。

◎提醒民眾進行肌肉關節伸展時,應該把握以下原則:

●緩慢進行每一個動作。

●避免動作過大或做得太快。

●伸展動作的次數應慢慢增加。

●伸展相關部位,停留10至15秒,然後慢慢放鬆10秒,重複3次至5次,一般建議全程約5至10分鐘為最佳,隨著動作的熟練來增加時間與動作難度。

●每一個動作伸展程度以達到微微緊繃感,感受到肌肉的拉力,而不會造成疼痛為原則。

◎以下示範3種針對登山或者腿部運動需要的暖身運動

●轉動腳踝:緩緩地轉動腳踝可使腳踝周遭的韌帶與肌腱得以伸展。

●踩弓箭步:兩腳腳尖朝向斜前方,雙腳姿勢採取前弓後箭且後腳須打直,兩腳足跟不離開地面。可使兩腳的小腿肌群及後腳大腿前側肌群(如:股四頭肌近端與髂腰肌等)得以伸展。

●足跟碰臀部:採金雞獨立,以手握住同一側的腳踝且輕拉儘量使足跟碰觸臀部。此一動作可使大腿前側肌群(股四頭肌)得以伸展。基於安全考量對側的手可以扶在固定處。

心理準備 導引生理機能運作

◎心理準備:

以心理來導引生理機能適度運作,為各種運動前做心理準備。

例如游泳前把手沾濕輕拍胸口,除了試試泳池水溫之外,也讓自己有了心理準備知道要從事此項運動了。

2011/10/26 自由電子報 照片提供 / 文 / 蔡仁傑為新店耕莘醫院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26/today-health1.htm

父親積極參與教養 有助孩子成長

我國傳統家庭的分工普遍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母親常是子女的主要教養者,父親則扮演隱性的角色,並以追求經濟成功為首要任務。

隨著時代的轉變,現今許多家庭都是夫妻共同投入職場,彼此擁有自己的事業,但在家務分配,特別是管教子女的部分,調查發現責任似乎仍落在母親身上,父親往往置身事外,每當被問及和孩子有關的資訊時,總是說不出個所以然。

今年9月發表在《加拿大行為科學期刊》的報告指出,父親若能積極參與子女的教養,學當孩子的好朋友,對其智能、道德與社會能力的發展裨益良多,值得家長作為參考。

該研究由加拿大康克迪亞(Concordia)大學心理系的學者Erin Pougnet所主持,其以刊登廣告的方式招募到138位孩童與其母親,並針對他們進行長期追蹤,目的在探討父親投入子女教養的程度對孩子往後的成長會造成多大影響。

所有孩童在2至5歲與9至13歲期間需接受智力的評估,母親則被安排填寫問卷內容主要涉及家庭環境與夫妻的互動關係。另外,研究人員也去訪談孩子的學校老師,藉以瞭解其在校的成績與言行表現如何。

結果發現,無論家庭的社經地位高或低,即使是所謂的「高風險家庭」,童年早期或中期有父親積極給予教導的孩子,比起缺乏父親教導的孩子,長大後除智商較高,學業成就較好外,個性也傾向較乖巧,少出現偏差行為。

進一步分析顯示,缺乏父親教導對女孩的影響最大。相對於童年中期有父親教導的女孩,缺乏父親教導的女孩在開始上學讀書後比較容易有憂鬱、焦慮、恐慌等情感方面的問題。

研究者表示,父親能積極參與教養,持續給予孩子支持與正確的示範,對守法觀念的建立、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社交技巧的養成與情緒管理等都有莫大的幫助。但研究者強調,並非沒有父親,孩子就會變得一團糟,母親等其他照顧者的關愛、教導也同樣重要,只是有父親的投入,效果會更好。

2011/10/26 自由電子報 文/柯俊銘 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26/today-health5.htm

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功用

維持人體生理時鐘的動力。褪黑激素是由松果體所分泌的,在正常情況下夜晚11:00到凌晨2:00為分泌最旺盛的時段,人們會因而想睡覺,之後分泌量慢慢降低,直到約清晨8:00 當一睜開眼睛,松果體就停止分泌了。


松果體的分泌 非常的非常規律,只要有一天熬夜,次日 褪黑激素分泌量 就會減少,約要 =1天才會恢復正常,因此在這段時間中會出現失眠、白天想睡、哈欠連連的不正常情況。晚上睡覺時妳有開小燈的習慣嗎? 深夜開燈睡覺者,免疫功能會下降喔。

根據一項研究顯示,深夜開燈 將抑制人體分泌褪黑激素,會降低人體免疫功能,因此,挑燈夜戰後極易受病毒的威脅國外有研究顯示,常值夜班的小姐,乳癌的發生率 將大幅成長二倍。因為人腦中有一種稱為松果體的內分泌器官,於夜間睡眠時,會分泌大量褪黑激素,這個激素在夜間 11時,至隔日2時分泌最旺盛,到清晨(約8時)停止分泌。

褪黑激素的分泌,可以抑制人體交感神經的興奮使得血壓下降、心跳速率減慢? 心臟得以喘息,具有加強免疫功能、毒殺癌細胞的效果,可是一旦眼球見到光,褪黑激素就會被抑制住,因此深夜開燈睡覺者,免疫功能會下降、也就比較容罹癌症。

●閱後傳知他人,添福添壽,也可減輕家庭負擔,為社會謀福!

●晚上睡覺還是把燈關了,黑黑的卡好喲!

走路預防心臟病 開啟6大健康之門

出門乘汽車、上樓坐電梯。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中,不僅僅是運動,甚至連步行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然而,正確的步行卻是一種最為理想的運動,可以有效的增強體質和免疫力。研究顯示,每天步行超過30分鐘的人,不管體內脂肪含量有多高,他們的長壽幾率都比其他人高4倍。


一、走路開啟六扇健康大門

 1、心臟健康的大門

  對大多數人來說,走路是預防心臟病最簡單和最方便的方法。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美國心臟學會奠基人、著名心臟病學 家懷特 博士就提出,步行鍛煉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並首創了以走路作為心臟病和心梗病人康復治療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不久前,美國一項對1645名65歲以上老人進行的研究發現:與每周步行少于1小時的老人相比,每周步行4小時以上者,其心血管住院費減少69%,死亡率減少73%。

 2、大腦健康的大門

  10月13日,路透社報道,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表明,要防大腦萎縮、老年癡呆,途徑之一就是保證每周步行不少於 9.6公里 。因為步行不僅可以增加大腦體積,也會讓記憶力出現問題的機率降低50%。

3、遠離糖尿病的大門

  其實控制糖尿病並不難,研究表明,一星期堅持3天,每天在30分鐘內步行3公里 ,糖尿病的發病率就可降低25%;每周堅持4天,可降低33%;每周5天,則能降低42%。

 4、骨骼健康的大門

  走路能讓骨骼更合理地支撐身體重量,從而減少骨骼內礦物質的流失,預防、改善骨質疏松。此外,據美國《關節炎和風濕病》雜志報道,與跑步相比,走路不僅對關節的壓力小,而且還能延緩關節功能的衰退。

5、減輕體重的大門

  散步每30分鐘消耗75千卡的熱量。減肥要靠長期、規律的運動,偶爾一次劇烈運動的效果只能持續48個小時。而且過量運動有時會造成猝死,很危險,只有步行最合適。

6、長壽的大門

  雷潔瓊95歲了,電視臺採訪時,問她如何能做到身體這樣好,她說唯一的愛好就是天天走路,還有陳立夫,為什麼能活到100歲?也靠的是每天步行。

  研究顯示,每天步行超過30分鐘的人,不管體內脂肪含量有多高,他們的長壽幾率都比其他人高4倍。

二、品質比數量更重要

  閒庭信步、低頭走路、背著手溜達、把手揣在兜裡,兩臂緊貼在身邊……雖然都在走路,但專家指出,這些並不是正確的走路方式,對健康的功效也不大。而在日本,專門有人教大家怎麼走路。從“在哪兒走”、到“怎麼走”、“走多長時間”都有一定的講究。

1、走路的地方最好有樹

  步行的最好地點是公園,實在沒時間去,也要找道路兩邊有樹或綠化帶的地方走。專家指出,走路雖然是種低運動量的有氧運動,但最好選擇空氣新鮮的地方,離馬路越遠越好。

2、穿的鞋越輕越好

  走路時最好穿寬鬆一些的衣服,襪子也以棉質較厚的為好,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尤其鞋子非常重要,越輕越好。

  可以選擇慢跑鞋,因為這樣的鞋後跟比較牢固,能使腳踵穩定,不易傾斜。後跟的上方有適當突起的襯舌,能起到保護跟腱的作用。鞋頭最好又高又圓,才不會夾住腳趾,或造成趾甲充血。

3、走路時要抬頭挺胸

  步行時身體太放鬆,是沒什麼效果的。抬頭、挺胸、目要平視,軀幹自然伸直;收腹,身體重心稍向前移;上肢與下肢配合協調,步伐適中,兩腳落地有節奏感,才是正確的走路姿勢。

  此外,美國《預防》雜誌有文章指出,走路時把意念放在腳上,感覺腳跟到腳尖逐一踩踏到地面,能起到轉移注意力、放鬆精神的作用。如果想瘦身,最好走坡路或爬樓梯;如果是走平路,要把注意力放在收縮小腹上,走路時臀部適當地向前扭動,讓腹部肌肉承擔更多的力量。

4、每天至少走1個小時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稱,每天的走路時間加起來最好不要低於1個小時。以中等速度(每分鐘90—120步)來算,走1個多小時,路程在1萬步左右、5— 10公里之間比較合適。

  此外,晚飯後一小時再去走路比較適宜。“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觀點並不科學,因為剛進食後,血液主要分配在消化系統,若立即運動,會使消化系統血液流往肢體,不利於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

5、走路後最好微微出汗

  步行運動並不追求大汗淋漓的效果,最好是鍛煉完微微出汗。要想看走路的運動強度夠不夠,可以自己測一下心率,一般來說,走路後心率+年齡=170左右比較合適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白天嗜睡叫不醒 低血糖作祟

早上叫不醒不只是貪睡而已。一名20歲出頭的妙齡女子最近半年常嗜睡,家人以為她熬夜準備研究所考試而不以為意,結果她卻睡到隔天下午都沒醒,家人緊急送醫。醫師診斷,女子的胰臟長出胰島素瘤,導致胰島素分泌太多,血糖驟降而昏迷,臨床相當少見。

長胰島素瘤 胰島素分泌太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鄭筆聳昨天指出,正常人空腹血糖約70至100mg/dL,抽血檢查,女子血糖值僅有34mg/dL,明顯低於正常值,給予靜脈葡萄糖注射,女子很快清醒。進一步詢問,女子沒有糖尿病或其他病史,平常沒有服用藥物,尿液檢查也沒有安眠藥或其他常見毒物反應。

手術切除後 未再出現低血糖

鄭筆聳轉述,女子最近幾個月常感覺念書力不從心,也常肚子餓,但為了身材,節制飲食,經飢餓試驗,很快誘發出低血糖,加上原本抽血的血清,均發現是內源性的高胰島素血症。

後來經影像學檢查確定,女子的胰臟尾部有一顆一公分小腫瘤,經手術切除,病患術後恢復良好,迄今未再出現低血糖的狀況。
鄭筆聳解釋,胰島素瘤是罕見疾病,發生率很低,約為百萬分之1至10,90%為良性。
鄭筆聳強調,低血糖是急診常見急症,多是糖尿病患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後,血糖降低,又沒有進食或腎功能惡化造成;初期會肚子餓、手發抖、心悸、冒冷汗,應儘快進食補充血糖,並回診調整藥物。

一般而言,不會造成嚴重副作用,但若長期、反覆低血糖會出現意識不清或昏迷,低血糖超過6小時以上會有腦部不可逆的傷害,甚至變成植物人或死亡。
2011/10/21 自由電子報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21/today-health1.htm

吃香蕉不傷筋骨 醫師掛保證

民間傳統觀念中,筋骨不好的人不宜吃香蕉,心臟內科醫師雷孟桓說,這是以訛傳訛的偏見,因為香蕉是高鉀、低鈉的食物,不會影響筋骨,高血壓病患適度食用,還可減少降血壓藥物的需求量。

宜蘭縣羅東博愛醫院心臟內科門診病患看診時常問醫師,明明筋骨不好,為何要他們吃香蕉?雷孟桓告訴他們:「吃香蕉不會傷筋骨,安啦!」

根據統計,40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罹患率約20%,患者必須慎選食物,不過,香蕉富含鉀,可以維持細胞內液體和電解質平衡,幫助調節血壓,降低中風機率。

每百公克的香蕉有91大卡熱量、290毫克的鉀,僅5毫克的鈉,研究指出,食用含鉀食物,降血壓藥需求量會變少,不過,慢性腎病或腎衰竭病患應少吃香蕉,避免體內鉀離子太高而造成抽搐。

雷孟桓說,人體對鉀的理想攝取量,每天1600到2000毫克,1根中等香蕉有450毫克的鉀,一般人1天吃1到2根,再搭配其他食物,即可補足所需,另外,香蕉的豐富果膠、水溶性纖維也有潤腸作用,有助消化和排便,同屬於軟質水果的奇異果,與香蕉營養成分相輔相成,同樣是高鉀、低鈉,適合年長的高血壓病患食用。

除了吃香蕉,雷孟桓還建議大家,每天吃25公克的綜合堅果,從中攝取1.3公克的植物固醇,可降低10%的壞膽固醇。此外,花椰菜、花生、大豆、紅蘿蔔,都富含植物固醇。

2011/10/21 自由電子報 記者江志雄/羅東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21/today-health3.htm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口乾眼乾 當心免疫失調

口乾舌燥,眼睛乾澀,令人困擾,其中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稱為「謝格連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或稱為修格蘭症候群、修格連氏症候群)罹患人數相當多。


可能罹患謝格連症候群

乾燥症是一種免疫體質失調的慢性進行性疾病,造成淚腺、唾液腺等分泌潤滑效果的腺體被淋巴細胞侵犯,產生慢性發炎。

此病是以發現的醫師為名,好發年齡為30歲至50歲的中年婦女,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9倍。

但許多人常誤以為自己是是肝火太大,自行服用草藥退火,又因為眼睛乾澀,上眼科求診,但很少人會直接找免疫風濕科就醫。

◎症狀

●眼睛方面:淚腺分泌不足,出現眼睛紅紅、澀澀,有異物感、燒灼感、發癢、視力模糊或畏光、易眼睛疲勞,甚至因角膜失去滋潤而導致角膜潰瘍,視力減退。

●唾液腺方面:由於無法產生足夠的唾液,一直喝水,在吃乾食物時,難以下嚥,需要配水或湯。味覺改變,有灼熱感,甚至口腔黏膜或舌頭會有破洞,少了唾液的殺菌作用,引發蛀牙、牙周病。

●呼吸器官乾燥,造成慢性咳嗽,常反覆出現感冒症狀。

●其他:生殖器官乾燥、消化不良,以及慢性關節炎。

◎診斷

可做淚液試紙測試、唾液含量測試,並檢查血清中是否有自體抗體(如Anti-Ro/La)、小唾液腺病理檢查、核子醫學掃描等方式可來幫助診斷。

長期追蹤治療防止惡化

◎治療

一但診斷確定須藥物控制,且須長期追蹤治療,否則很容易持續或惡化。

◎改善方法

●若有口乾問題,應避免辛辣、酸性食物、糖、酒精、咖啡,以免過度刺激。此外,可以嚼無糖口香糖,含冰塊、維他命C片,使用人工唾液濕潤口腔,或在醫師處方下,使用唾液腺刺激劑。

●眼乾症狀可適時使用人工淚液、藥膏加強滋潤,避免長時間閱讀、看電視或電腦。若房間較乾,可用增濕機,勿待在吸菸的環境中。

●皮膚乾燥的問題可以早晚使用身體乳液,避用刺激性肥皂或皮膚產品。洗澡時,可泡澡10至15分鐘讓皮膚吸收水分,出門擦防曬油(SPF-15以上)。

另外,乾燥症可能是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先兆(如紅斑性狼瘡),或合併出現,而且患者罹患惡性腫瘤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須更多加注意。

2011/8/11 自由電子報 文/陳銘夫 為高雄市天主教聖功醫院 過敏免疫風濕科 主治醫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ug/11/today-health1.htm

練瑜伽椎間盤突出 微創內視鏡術止痛

近年瑜伽運動正夯,但有些高難度動作並不適合每個人。


26歲的陳小姐學習瑜伽1個月後,下背劇痛,下肢無力,無法下床,坐著輪椅就醫,發現是「脊椎第4、第5節椎間盤嚴重突出」,經由「脊椎微創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術後恢復情形良好。

陳女昨日回院拆線,呼籲民眾,不論做任何運動最好衡量自身情況,量力而為。

她表示,她在1個多月前開始學習瑜伽,就醫前幾天上完瑜伽課隔天,就出現下背疼痛、下肢無力無法下床;院方安排她接受核磁共振造影檢查,發現椎間盤嚴重突出,神經約7成被壓迫。

童綜合醫院微創中心骨科主任徐少克表示,幫患者進行「脊椎微創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完成手術幾小時後,患者的疼痛感與下肢無力現象隨即消失,隔天即出院。

徐少克表示,雖然患者經過治療,但現在的情形有如輪胎破損修補後的狀態,脊椎本身無法承受較重的負荷與壓力,所以往後還是要多加小心,不適合再學習瑜伽。

雖然瑜伽是緩和且有益健康的運動,但有些彎曲較大的動作對脊椎產生較大負荷,並非適合所有的人,尤其是原本脊椎間盤較脆弱的病人,經過這樣的動作很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民眾該衡量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

2011/8/12 自由電子報 記者張軒哲/台中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ug/12/today-health3.htm

半夜大叫卡到陰? 罹患早期巴金森氏症

睡覺鬼上身?


65歲吳姓男子,近來幾乎每天睡到深夜都會大喊大叫,甚至拳打腳踢,醒後卻完全不記得;白天又常發呆、神情呆滯、動作遲緩。家人以為卡到陰或鬼附身,求神問卜、收驚、喝符水都沒效,只好求助醫療;經過神經內科醫師診斷,原來是「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甚至是罹患了早期的巴金森氏症。

台南市市立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蔡宗儒指出,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可分為急性、慢性;急性多與藥物或酒精有關,反覆發生而且情況愈來愈嚴重則被歸類為慢性。常會是某些疾病發病前的症狀、甚至可能是數年前就先出現的徵兆。

蔡宗儒進一步舉例,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的患者,8、9成為60歲以上的男性,常是多種神經退化症的前兆,60%的患者日後會發生如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系統萎縮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等疾病。

吳姓男子是很典型的慢性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的患者,一開始只是偶爾大喊大叫,之後演變成拳打腳踢,還曾將太太踢下床、打傷太太。蔡宗儒再進一步診斷,患者的確患了早期的巴金森氏症。

蔡宗儒說,人類睡眠分為四個時期循環,每夜約四到六個循環,其中一期是快速動眼期。此時期做的夢最鮮明,正常狀況下,睡眠時大腦會抑制肌肉活動,夢得再精彩仍是靜止不動;但若腦部功能退化,無法抑制肌肉活動,夢到與人打鬥、爭執,肢體也會配合劇烈揮舞。不過並不會在睡夢時起床,理論上只要在快速動眼期都可能發生,但病人多在下半夜發生。

蔡宗儒表示,透過藥物可以改善病患的睡眠行為障礙與動作障礙,至於家人則要觀察是否日後產生其他的神經退化疾病。

2011/8/23 自由電子報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ug/23/today-health6.htm

奇異果/嘴破的人來一顆,就能迅速好轉?

有不少人覺得酸得讓牙齒發軟的檸檬,維生素C含量極高,但與奇異果相比,一顆奇異果約含100毫克維生素C,是一顆檸檬的4倍,柳丁的2倍,明顯了高了許多。


維生素C有助於膠原蛋白形成,幫助皮膚修復,因此,能用來預防口角炎,加速傷口癒合,嘴破的人可以適量食用。

一般成人每日維生素C攝取量大約是100毫克,吃一顆奇異果,就足敷一天所需,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民眾千萬別看上奇異果維生素C豐富就大量吃,泰國芭樂的C含量更高,中型大小的泰國芭樂半顆(160公克,約飯碗8分滿),就有130毫克,一顆香桔士也有100毫克,與奇異果不相上下。

2011/09/14 元氣周報 / 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諮詢/馬偕醫院營養課營養師 吳冠蓁】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42390

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給長青族的贈言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世界第一,二○二五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超過二○%,變成和現在的日本一樣,是個真正的「老人國」。當社會五分之一都是老人,會是什麼模樣?你,準備迎接老化了嗎? !

 臨床上,我接觸最多是五十歲以上的人,包括你在內,可能再過十來年將進入六十五歲門檻,或許,你並不覺得自己老,但這就是「定義上」的老人。

 在進入老年之前,你是否曾好好想過:要如何老去?是天天奔波在醫院,躺在養護機構由專人照料?還是盡情享受退休生活,到處遊山玩水?

 根據研究,人在死亡前,一生中無法自理生活、需仰賴他人照顧的時間,平均長達七年多。

試想一下,整整七年,你可能無法自己走路、自己上廁所或自己吃飯,生活大小事都要靠人幫忙,不只自己過得辛苦,照顧的家人也是身心俱疲。

 門診中,我常看到很多罹患慢性病的長輩,很多人認為這「很正常」,反正人老了,功能樣樣都退化。我要告訴你:這個觀念是錯的!我們不要「快速老化」,而是要「成功老化」!

 簡單地說,一個老人健不健康,不是看他得什麼病、或是醫院的檢驗數值,最關鍵的指標是身心功能狀況,人老了還活得健康、有活力,生活有品質,身分證上的出生年月日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我總是提醒周遭朋友,及早「儲存老本」,過了五十歲更需要警惕自己。醫生工作很忙,我儲存老本的方法就是,把運動「併入」日常生活,多走路、多爬樓梯,做好飲食控制,不攝取含糖飲料。

 如果你不想年老之後,天天看病吃藥,第一要務就是,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及早鞏固「骨本」與「肉本」,因為走路變慢、走路不穩,多半和肌肉退化有關,練習能鍛鍊肌力的低阻抗運動,例如舉輕一點的啞鈴,適度的伸展,來保持良好的身體功能,避免骨鬆症與肌少症(sarcopenia),也就是避免骨質流失與骨骼肌的萎縮與退化。

 第二,是維持良好的心智功能,避免憂鬱、失智,平日多做一些腦力活動,學習新的事物,活潑使用大腦,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不要將自己侷限於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這都是活力老化的要件。

未來的五到十年間,整個醫療照護、長照、銀髮產業,都會因老年化有很大的改變。

你會發現,往後的醫師並不只是看病與開藥,而是想盡辦法來維持你的身心功能、改善你的生活品質,台灣將發展出一個無縫(seamless)接軌的照護體系,不同健康狀況的人,都有適切的健康照護服務。

面對人口的白化(greying),時間是毫不留情地流逝,你、我和政府現在就要共同努力,讓台灣成為一個適合高齡人口居住的「樂活社會」。


(陳亮恭口述,記者張翠芬整理)


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給長青族的贈言:

一個老人健不健康,關鍵的指標是身心功能狀況。

過五十歲警惕自己。儲存老本的方法是:運動,飲食控制,不攝取含糖飲料。

如果你不想年老天天看病吃藥,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的心智功能。

未來的五到十年間,整個醫療照護、長照、銀髮產業,都會因老年化有很大的改變。

往後的醫師不只是看病與開藥,而是想盡辦法來維持你的身心功能、改善你的生活品質。

台灣將發展出一個無縫接軌的照護體系,不同健康狀況的人,都有適切的健康照護服務。

零外債的虛vs.高內債的實

正當國際關注歐債危機會否釀成全球經濟災難之際,我國在一○○年九月十五日這天,還清了最後一筆外債,成為全球不到廿個「零外債」國家之一。但對百分之九九‧九九都是內債的台灣,零外債與「無債」根本毫無關連,最多只能說明台灣不會面臨像希臘這樣的外債困境。零外債的紀錄,並不是政府財政健全的認證;所以,與其沉浸在零外債的虛幻驕傲,不如拿出積極對策,務實面對比外債嚴重萬倍的內債風暴。


民國一○一年時,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將衝破五兆元,創下歷史新高。也就是說,當政府還清最後一筆廿三萬餘美元(約新台幣七百萬元)的外債後,高達五‧一三兆餘元的債務,清一色都是本國人民借給政府的內債。近五十年來,政府向外國人借來的外債僅一千五百七十六萬餘美元(約新台幣四‧七億元),從這個結構即可知,外債只是國家總負債的九牛一毛,從來不曾構成問題。

舉債不等於壞事,舉債做必要的建設,不僅在當下創造就業機會,也提升公共效率,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奠基;舉債也不代表內債一定比外債好,兩者只是舉借的對象不同,既是「債」就要還,既無高下之分,更沒有緩急之別,主要拿捏的是借錢的成本。台灣的外債很少,關鍵就在於成本;政府沒有考慮多借外債,只是因為台灣不是世界銀行的成員,加上主權信用評等較歐美等國低,若要發行外債,借款利率相對比較高。另方面,國內游資充沛,對內舉債的利率只有國外的三分之二,更沒必要借外債。因此,政府借外債僅具形式意義,跟企業與銀行往來維持信用的意義類似。

台灣沒有外債,表面上似是無債一身輕;究其實質,卻是外債成本高於內債,以致舉債融資管道集中在國內,相對也代表政府失去向國際籌資的彈性選擇籌碼。因此,「零外債」只有在內債相對也低的要件下,才有珍貴的意義。否則,最貼近「高內債、零外債」現況的註解,不是政府不需要借外債,而是政府借不到便宜的外債。

對比起來,內債問題要比外債棘手太多;五十年來只升不降的債務曲線,即是執政者欠缺妥善治理國債能力的鐵證。不必回溯太遠,就從民國九十年算起,當年中央政府債務餘額約為二‧七六兆元;十二年後,行政院剛通過的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累計債務餘額已跨越五兆元大關。政府債務在十二年內不僅翻了將近一倍,距離法定的政府舉債上限,也僅餘約三千億元的空間。

因此,如果政府將「零外債」視為一項足以傲人的政績,那麼,面對居高不下又屢創新高的內債,執政者就應為自己束手無策的表現感到汗顏。更可怕的是,近年快速累積的國債,少數是為了推動經濟建設而來,但大部分是出於財政結構不良所致。肩負穩固財政基石重任的賦稅制度長期失衡,經濟成長的果實因而無法反映於國庫稅收,不足以支應施政所需,舉債就成了政府無米之炊的主要選項。

台灣的高額債務,屢被國際信評機構引為調降主權評等的理由,債務的改善程度,更是評等展望動向的關鍵。關於國債,政府沒有自我感覺良好的權利。不到新台幣五億元的外債,國庫花了五十年還清;超過五兆元的內債,更需要執政者展現積極的償債行動,才能讓國債水位從警戒區回到安全帶。畢竟,零外債只是虛幻成就,執政者需要的是反躬自省,為高額內債設定具體的減債目標。

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編列的債務還本金額達九百四十億元,占稅課收入比重拉升至百分之七‧五,即是一個好的開始。然而,加快償還債務,必須有豐沛的稅收做後盾,重整稅制結構才是減債的主角。政府何妨就以明年為財政減赤元年,左手開源、右手節流,向「零外債」看齊,真正體現名副其實債少不愁的理想境界。

【 2011-09-24 / 聯合報 / A2版 / 焦點 】

賈伯斯胰臟癌 屬神經內分泌腫瘤

即使身價高達數十億美元,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歷經6年抗癌、仍然不敵這個惡性腫瘤。不過,比起一般民眾,賈伯斯罹患胰臟癌的存活期似乎比較長,難道他有特別的抗癌秘方?醫師認為,這應該也與賈伯斯罹患的胰臟癌種類有關。


生長速度慢可手術治療

根據賈伯斯發給員工的信件,他罹患的是相對罕見的「胰島細胞神經內分泌腫瘤(islet cell neuroendocrine tumor)」,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王正旭醫師指出,一般來說,這類腫瘤成長較慢,臨床上也相對比較有治療藥物可供選擇。不過,治療結果仍需視患者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是否已有擴散、是否產生抗藥性等,而有差異。

2005年,賈伯斯在給史丹佛畢業生的演講中,提及了他發現胰臟腫瘤過程。當時他指出,原本斷層掃描檢查時,醫師發現他的胰臟裡有個腫瘤,那時候醫師告訴他,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個不治之症,預計他活不過3到6個月,建議他回家後好好跟親人聚一聚。

那一天晚上,醫師以內視鏡,經過胃進入腸子取了切片進行病理檢查,因為用了鎮靜劑賈伯斯無法親眼目睹,不過,後來從他太太轉述得知,當醫師看到他的細胞在顯微鏡下的樣子後哭了出來,原來那是一種很罕見的胰臟癌,「可以用手術治好」,於是他接受了手術、然後他康復了。

究竟是什麼樣的胰臟癌讓賈伯斯的醫師如此高興?彰化基督教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范泉山表示,一般來說,發生在胰臟位置的癌腫瘤,大約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較為常見的腺癌,來自於胰臟內分泌、外分泌腺體的腫瘤,另外一大類非常少見,就是神經內分泌腫瘤。

他推測,賈伯斯的醫師看到斷層掃描時,會跟他說治療效果很差,可能只有3到6個月,應該就是以為看到的是較常見的腺癌;結果看了切片之後、發現是生長速度相對慢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才會轉悲為喜。

不過,就算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惡性度也有差異。長庚醫院外科主治醫師徐潤德指出,如果細胞分化狀態比較好、腫瘤長得很慢,則早期發現,經手術切除後,復發率低、會痊癒。但是如果分化不好、長得比較快,惡性度高,診斷出來時就已經擴散出去,相對也會影響預後。從賈伯斯的治療過程來看,他一度暴瘦、歷經換肝,應該是癌細胞轉移肝臟所致。

徐潤德指出,有些神經內分泌腫瘤會分泌激素,這時候患者臨床上可能出現類似胃潰瘍、低血糖、腸躁症、腹瀉、或是臉潮紅等症狀,至於沒有功能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體積變大之後也會有壓迫到周邊器官的症狀,包括黃疸、背痛、腹痛、食慾不振、體重驟降等,若患者長期有這類症狀,可以就醫檢查。

2011/10/7 自由電子報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7/today-health1.htm

焦慮症 易發生血管阻塞

「擔心死了!」是常聽到的一句話,當然一時的擔心不太可能致死,除非這個人有冠狀動脈阻塞,剛好又遇到很大的壓力。


但一個人要是得了廣泛性焦慮症,主要症狀就是過度擔心,容易緊張,長期下來會不會比較早死呢?最近美國的一個研究報告,就證實了這個懷疑,一天到晚老是擔心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血管阻塞。

有冠狀動脈阻塞的病人若同時有廣泛性焦慮症,未來發生血管阻塞(包括心臟、腦部病變)的機會比沒有廣泛性焦慮症的人高上74%;也有研究發現,廣泛性焦慮症的患者使用高血壓治療藥物的機率是沒有這個疾病的3.1倍,抽菸的機率高上2.28倍。不管是吸菸或高血壓,兩者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子。

門診中也發現,患者的血壓容易偏高、心跳常比較快。廣泛性焦慮症患者也常會有頭痛、肩頸緊繃,很容易長期服用止痛藥。止痛藥可能會傷肝或傷腎外,常用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在長期使用下,也會增加心血管阻塞的風險。

廣泛性焦慮症之所以會增加心血管風險,除了因腦部焦慮中樞過度運作,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之外,另一個因素則是「擔心會增加許多不必要的壓力」,更進一步造成血管壁的傷害。

認識與治療這個疾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以下是廣泛性焦慮症常見的症狀,若發現自己常出現以下情形,應儘早就醫診治,以免影響身心健康。

●過度擔心:擔心很多事情,明知沒有必要卻無法控制,造成焦慮。

●情緒問題:緊張兮兮、煩躁易怒。

●行為問題:坐立不安、趕來趕去、急性子、沒耐心、容易疲倦。

●睡眠障礙:入睡困難、睡得很淺易中斷、多夢。

●自律神經失調︰心悸、口乾、冒汗、手抖、胃脹、頻尿。

●肌肉緊繃:脖子、肩膀、頭部後下方常緊繃。

●影響認知功能:覺得記憶力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

2011/10/7 自由電子報 文/黃偉俐 為台北黃偉俐診所 主治醫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7/today-health5.htm

突發性耳聾 須住院積極治療

王先生上週感冒、流鼻水才剛好,沒想到一早起床,耳朵出現耳鳴、嘰嘰作響,聽聲音也好像隔了層膜塞住不清楚,他試著接電話,右耳居然什麼聲音都聽不到,趕緊就醫。


經過耳鼻喉科醫師診察,王先生的耳膜皆正常、中耳沒有積水,純音聽力檢查測出右耳平均聽力閾值已經掉到80分貝。由他的病史和臨床症狀診斷為右側突發性耳聾;立即安排他住院接受類固醇、血漿擴張劑及抗凝血劑等完整療程後,右側聽力閾值才緩緩趨於正常的範圍,及時保住珍貴的聽力。

突發性耳聾的全名為「原因不明性的突發性感音性聽障」,是耳鼻喉科的一項急診病症,必須儘快住院且積極治療以拯救聽力。基本上在黃金期一週內開始治療效果較佳。

造成突發性耳聾的病因和致病機轉學說相當繁多,但較為常見的原因如下:

●病毒感染聽神經:例如流行性感冒、腺病毒、巨大細胞病毒、腮腺炎、麻疹等。

●血液循環或小血管的問題:如血管的痙攣(內耳的血管)、血栓症、血管炎等。

●內耳外淋巴液溢出或◆(病去丙改婁)管。

●免疫性疾患:全身性自體免疫性疾病、糖尿病控制不良、甲狀腺異常等;以上可做為其初步治療的依據及方針。

有少數的醫師使用「耳中風」這個詞彙來解釋突發性耳聾,事實上是跟學理不符合的。中風在醫學上,實稱為「腦血管意外」,它的發生是因為腦血管阻塞或損傷,使接受該血管供應的腦組織缺氧一段時間並造成壞死,當然不是突發性耳聾的主要致病機轉。

突發性耳聾的案例裡,逾8成病患是聽神經受到病毒的感染而造成腫脹和受損,而不是血管阻塞所造成,民眾應釐清,以免造成困惑。

目前治療突發性耳聾多採用合併式療法,如果工作允許,會希望病患立即住院,以便有一段期間可以完全紓解壓力與充分休息;藥物的部分首要為類固醇治療,國際上已有論文證實必須儘早給予類固醇,包括注射或口服的副腎皮質素,一般療程為住院注射類固醇5天再加上後續的口服類固醇,共兩週的療程最為理想。

同時輔以注射增加內耳血液循環的血漿擴張劑、抗凝血劑和維他命B群等藥劑,以利於神經細胞的活化。

醫師會配合病患在住院期間的檢查結果,適度調整其治療計畫;至於預後的最主要關鍵還是在於早期治療,及早醫治預後會越好;相反地,預後不好的因子有:嚴重暈眩、聽力嚴重下降(聽閾大於90分貝以上)、年紀大於60歲、糖尿病,這四種情形的預後會較差,所以病患的警覺性和儘早就醫,才可以明顯地提高其治癒率。

目前正值秋冬交替之際,早晚溫差大、流行性感冒病毒正蠢蠢欲動,此時是突發性耳聾最盛行的季節,有時症狀僅以耳鳴嘰嘰聲或是暈眩表現,病患常不易察覺。因此,提醒民眾到醫院施行詳細的聽力檢查才能夠準確地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治療突發性耳聾的不二法門!

2011/10/9 自由電子報 文/張育端為台南市立醫院 耳鼻喉科主任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9/today-health3.htm

運動循序漸進量力而為

肩頸肌肉緊繃時,千萬不要隨便甩頭、甩手,或用力扭腰。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科主任林伯威叮嚀,若有潛在疾病,脊椎不穩定,這樣亂甩很容易甩出問題。做伸展動作、拉筋時,一定要緩慢、穩定、循序漸進,注意角度、量力而為,才能達到效果,不要求快或拚命猛拉筋,一切以安全為上。


醫師分析,身心壓力大,很容易出現聳肩姿勢,肌肉就會緊繃,只有躺下、睡著才能真正放鬆,但壓力大的人常睡不好、失眠,身體該放鬆而無法放鬆,一夜輾轉難眠,起床肌肉反而更緊繃。

如果肌肉長時間疼痛、得不到休息,肌肉、骨骼、關節就會出問題,關節柔軟度、活動程度大受影響,有時還會引起軟骨退化、神經受損等嚴重後果。

肩頸痠痛患者可以選擇聽音樂、熱敷、電療、光療等方式幫助放鬆肌肉。另外,規律運動可鍛鍊核心肌肉群,強化肌肉力量,增加肌肉柔軟度,進而減緩肩頸不適症狀,常運動的人也比較不容易產生肩頸痠痛。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曾冠喬指出,運動除了幫助肌肉放鬆,也能讓憤怒情緒盡情宣洩,好處多多。但最好不要在晚上睡覺前做劇烈運動,否則容易影響睡眠,在傍晚、白天運動比較理想。

美國研究發現,每天短暫做一些激烈運動,做到汗流浹背、心跳加快,時間達十三分鐘以上,或可減輕壓力對細胞的傷害、減緩細胞老化。

上述研究已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過去有研究顯示,壓力容易讓細胞老化,當細胞老化,染色體末端的「瑞粒」也會跟著縮短。染色體瑞粒長短可說是細胞老化的指標。

研究團隊以六十三位健康年長女性為研究對象,研究人員根據她們三天運動量進行分組,共分成好動、不好動兩組,這些女性當中,很多人要照顧得失智症的配偶、父母,因此背負沉重壓力。研究人員觀察發現,同樣身處壓力,不好動的女性細胞老化較快,染色體瑞粒較短,而好動女性的染色體瑞粒並沒有縮短,這代表細胞老化較慢。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女性承受壓力時,若在三天內做至少四十分鐘的激烈運動,染色體瑞粒長度比不好動者更長,平均下來,一天做十三分鐘以上激烈運動就可讓染色體瑞粒維持較長長度。

研究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健康心理學家艾里‧普特曼表示,運動對身體有好處,而壓力對身體很不好,從這項研究結果來看,有慢性壓力的人做點運動,也許可以減輕壓力傷害。

普特曼強調,大家都知道壓力會傷害心臟,也會讓人看起來很憔悴、很疲累,身體在壓力摧殘下會更加脆弱,面臨感染時,很容易受到傷害,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壓力會影響健康,而做運動可幫助減緩壓力衝擊。

美國疾病管制局建議,成人一周最好做七十五分鐘激烈運動,或做一百五十分鐘中度運動,再加一些負重運動,普特曼認為至少要達到這樣的運動量才足以維持健康。

2011/10/08 臺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1008/128/304rk.html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大腸激躁症 中醫疏肝健脾有療效

高雄市一名20多歲男子罹患大腸激躁症,國中時期就常便秘、腹瀉或交替發生,近10年來深受困擾,日前因腸子痙攣,痛得受不了,求助中醫。中醫師表示,大腸激躁症因肝氣鬱結、損及脾胃所致,給予疏肝健脾的中藥治療3個月後,便秘、肚子疼痛等問題終獲改善。

這名患者大學剛畢業,從唸國中就經常便秘或腹瀉,有時一連4到5天排不出便,有時則腹瀉持續跑廁所,曾求助西醫,診斷出罹患大腸激躁症,服用西藥治療,但症狀則時好時壞。

高雄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黃升騰表示,很多大腸激躁症患者是工作、課業壓力、生活緊張所致,另外部分患者則有愛鑽牛角尖、追求完美等人格特質,患者四處求醫、接受各種檢查,卻經常找不出病因。

黃升騰說,這名年輕患者日前因多日沒有排便、肚子痛得無法忍受,而求助中醫,經他診斷,患者因肝氣鬱結而損及脾胃,肝鬱脾虛,也就是中醫所謂的「肝木克土」。

黃升騰給予患者服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平胃散及芍藥等疏肝解鬱的中藥,服藥約3個月後,便秘、腹瀉及肚子疼痛等症狀才獲改善。

中醫師也建議罹患大腸激躁症患者,平時要放輕鬆心情,生活不要太緊張,少吃油炸、冰品,另外適度運動,配合中醫給予中藥調理,便秘、腹瀉或肚子疼痛等症狀應可改善。

2011/10/9 自由電子報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9/today-health4.htm

《台股青紅燈》賈伯斯改變世界 也改變你的財富

賈伯斯(Steve Jobs)打造蘋果帝國的傳奇,雖然帶來IT產業的創新與變革,但當賈伯斯被譽為是平板霸主、觸控之父的同時,卻也成為傳統PC陣營的殺手,賈伯斯改變了世界,也將台股搞得天翻地覆。


在賈伯斯領導下,蘋果從iMac開始翻身、iPod將隨身聽掃進歷史垃圾桶、iPhone推動手機世代交替、iPad強力衝撞傳統PC陣營,當蘋果在IT市場拿下主導地位,不僅改變了使用者的生活,更綁架了以代工為主的電子股。


賈伯斯(Steve Jobs)從設計應用及商業模式下手,為蘋果產品築起高大城牆,讓其他競爭對手在短期內都很難超越,就算追隨賈伯斯開發Apple Like產品,最後難免都落到流血砍出庫存的慘狀,這從市場上一堆iPad Like產品近來都搶著低價殺庫存,就可見識到蘋果對市場的宰制力。


惠普可說是最早誠實面對事實的業者,搶先砍價出清Touch Pad產品,惠普承認失敗,難道宏碁(2353)、華碩(2357)、宏達電(2498)等業者沒有壓力嗎?


賈伯斯的成功就是傳統PC陣營的壓力與痛苦,但就算是打進蘋果的供應鏈,也得面臨獲利成長遠不如營收成長的「量利背離」窘境,蘋果單季獲利就超過千億元台幣,幾乎將成功的果實吃掉絕大半,供應鏈恐只剩果皮。


賈伯斯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你手中股票的價格。

2011/10/7 自由電子報 費特曼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7/today-e28.htm


賈伯斯(Steve Jobs)從設計應用及商業模式下手,為蘋果產品築起高大城牆,讓競爭對手很難超越,蘋果對市場的宰制力。

蘋果創辦人、科技教父賈伯斯(Steve Jobs)從設計應用商業模式下手,為蘋果產品築起市場的宰制力。

網誌存檔

關於我自己

Ω關於我自己:鄭俊享 (chsian) *中醫師檢定考試及格 *教育部樂齡教育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