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儀與四象
周易作為陰陽學說的首要代表作,其哲學思想中最突出觀點是陰陽觀。它把萬事萬物區分為陰陽兩體或兩種特徵,在周易中稱為兩儀。太極是陰陽兩儀的統一體,陰陽兩儀共存於統一體中,彼此互相矛盾,互相依存,互相制約,對立鬥爭,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根本規律。周易把上述規律高度概括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處於統一體內的兩儀,在對立的鬥爭中,將發生陰陽消長,引起事物的變化。這種變化有四個最具特徵的典型狀態:太陽、少陽、太陰、少陰,用來表示兩儀在統一體內的相互地位和關係。太陽是事物的陽性特徵上升,陰性特徵下降並分別達到各自相應的極點時的事物狀態;太陰是事物的陰性特徵上升,陽性特徵下降並分別達到各自相應的極點時的事物狀態;少陽是事物在陽性特徵逐漸增加,陰性特徵逐漸減少的過程中達到的事物的陰陽平衡狀態;少陰是事物在陰性特徵逐漸增加,陽性特徵逐漸減少的過程中達到的事物的另一種陰陽平衡狀態。這四種狀態對於描述事物的發展變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統稱之為四象。 象在漢語中的意義是形象、狀態、象徵和比擬之意。象,在易經中的用途非常廣泛。用卦和卦的六爻來比擬事物的狀態,分別稱為卦象和爻象。天體的運行狀態稱之為天象,地面的地形狀態稱之為地象,如此等等。至於四象,在易經中已經成為一個專用名詞,作為陰陽消長四個狀態,即太陽、少陽、太陰、少陰的總稱。 在古代文獻中經常提到的四象有春、夏、秋、冬;望、朔、上弦、下弦;子、午、卯、酉;東、南、西、北;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等。下文將分別予以詳細分析。
二、四季與日地系統
春夏秋冬作為四象,又稱為四時,在周易及其有關著作中最為常見。在此,作為第一個例子,首先來進行研究。 春夏秋冬四象來源於日心系統的地球繞太陽公轉中,分別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代表,在古天文學中稱為二分二至。黃道和赤道在天球上相交,並相距一百八十度的兩個點,稱為二分點。太陽沿黃道從天赤道以南向北通過天赤道的那一點,稱為春分點;與春分點相對的另一點,稱為秋分點。黃道上與二分點相距九十度的兩點,稱為二至點。位於天赤道以北的那一點,稱為夏至點;與夏至點相對的那一點,稱為冬至點。夏至點與冬至點的連線通過太陽,成為地球繞太陽運行的橢圓形軌道的長軸。而春分點與秋分點的連線則成為該橢圓的短軸。太陽位於橢圓軌道的一個焦點上。 在這一橢圓形軌道上,冬至是近日點。由於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日照時間最短,故稱之為太陰,又稱老陰。冬至是極陰之點,陰極生陽,所以有“冬至一陽生”之說。夏至是遠日點。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天最長,黑夜最短,日照時間最長,故稱之為太陽,又稱老陽。因夏至是極陽之點,陽極生陰,所以有“夏至一陰生”之說。當地球從冬至點向夏至點運行時,中點是春分點。太陽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相等,是由陰向陽轉化的平衡之點,稱為少陽。當地球從夏至點向冬至點運行時,中點是秋分點,太陽再次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相等,是由陽向陰轉化的另一平衡之點,稱為少陰。由此可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不但表示四季(時間),而且表示地球在軌道上的運行位置(空間),是一個完整的時空體系。二分二至是這一時空體系中的四個具有代表性的特徵時空點。這四個時空點組成了四象。在一個干支年(從春分起到第二年的春分止)中,太陽和地球作為兩儀,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象,構成了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空體系。 把二分二至進一步分割,每兩個時空點間按時間均勻分成六等分,即可得到二十四節氣。從春分起按順序為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它們相當於這一時空體系中的時間座標。顯然,這種時空體系只表示陰陽兩體之間的相對關係,與坐標軸和原點的選擇無關。無須確定它們是日心系,還是地心系。它的作用是使人們能夠準確無誤地根據天時,確定農時,保證收穫。這一作用延續至今,正是它永恆的偉大所在。
三、望朔與月地系統
月亮繞地球一周為一月。望、朔、上弦、下弦為四個特徵時空點。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三個星體聯成一線時,稱為朔日,這時候的月亮面對地球的一面正處於太陽的陰影中,地面上的觀察者用肉眼看不見月亮,時間通常是農曆初一,是極陰之點,為太陰。當月亮背向太陽,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三個星體聯成一線時,稱為望日,在這一天太陽在西方落下時正好月亮從東方升起,地面上的觀察者可以看到圓形而又明亮的月亮,時間通常是農曆十五,是極陽之點,為太陽。月亮與地球聯線垂直於太陽與地球聯線的位置有兩個,從朔日到望日期間經過的位置是上弦,是由陰向陽轉化時的陰陽平衡點,稱為少陽;從望日到朔日期間經過的位置是下弦,是由陽向陰轉化時的陰陽平衡點,稱為少陰。所以,在一個望朔月中,地球與月亮為兩儀,望、朔、上弦、下弦為四象,構成了月亮繞地球公轉的時空體系。我國的古代曆法就是建立在望朔月的基礎上,故又稱月曆或陰曆。 顯然,望朔點的連線通過地球,並與上弦點和下弦點的連線相垂直,構成了月亮繞地球運行的橢圓形軌道的長軸和短軸。這一點與日地系統是一樣的。
四、人類的時間與空間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人類的時間和空間與地球密切相關。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以子、午、卯、酉為四象。子正為子夜零點整,是觀察者所在局部背對太陽的長夜中最黑暗的時刻,屬太陰;午正為正午十二時整,是觀察者所在局部面對太陽的白晝中最明亮時刻,屬太陽;卯正為淩晨六時正,是由太陰向太陽運行時的陰陽平衡點,人們開始見到太陽,屬少陽;酉正為黃昏六時正,是由太陽向太陰運行時的陰陽平衡點,處於太陽落山時刻,屬少陰。子、午、卯、酉四象表示地球自轉過程中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構成了地球自轉的時空體系。事實上,這一時空體系是以人類自身為參照物,研究太陽相對於人(包括作為觀察者的人所在的局部區域)的運動規律,所以,它以人(包括作為觀察者的人所在的局部區域)和太陽為兩儀,根據人見到的日照狀態,以其強弱區分陰陽,這樣就產生了因日照而異的四象:子、午、卯、酉。 地球自轉還確定了東、西、南、北四象。按地球的自轉方向確定東、西,按地軸方向確定南、北。構成了地面位置的時空體系。事實上,這一時空體系仍然是以人(包括作為觀察者的人所在的局部區域)和太陽為兩儀,研究太陽相對於觀察者的運動,以觀察者看到的卯時左右太陽升起的方向為東,酉時左右太陽落山方向為西,正午時太陽的方向為南,反之為北。這是子、午、卯、酉與東、西、南、北的結合,是時間和空間的結合。 在我國的古代曆法中,醫用曆四柱干支年從春分開始,春分日的晝夜相等。卯時正日出,方向為東;酉時正日落,方向為西;午時正日中,方向為南;子時正日背,方向為北。一年四季、十二時辰和東西南北就這樣協調和同步。 在《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中說:“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子、午、卯、酉是這一時空體系中的四個最有代表性的特徵時空點。就像一年中的二十四節氣的確定一樣,為了進一步確定一天中的時間,對這四個時空點間的四個間隔作進一步分割,每一個間隔分為三分,形成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每一時辰等於兩小時。從而完成了一天的計時。 干支年、望朔月和子午日的結合構成了古代的天文曆法。在《尚書•正義》中說:“四時,時各九十日有餘;分為八節,各四十五日有餘也。節氣者,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四時分之,均分為十二月,則月各得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以初為節氣,半為中氣,故一歲有二十四氣也。計十二月每月二十九日強半也。”在《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篇》中說“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其中的“紀”指日月的運行軌道。整句的意思是:天為陽體,地為陰體,日為陽體,月為陰體,日月沿著各自的軌道,周而復始地運行。太陽在黃道面上轉一周,月亮轉十三周略缺,大月和小月累計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年,餘下的時間按閏月處理。由此確定了年、月、日之間的關係。
五、天球體系
為了確定天體的位置,古代的天文觀察家把地球運行的黃道面上的星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合稱二十八宿。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組成天體四象,構成了星體相對與地球運行的時空體系,後來演化為天球坐標系。
太極者,道之全體也。渾然無所偏倚,廓然無得形似也。其性命之本歟〝性稟於命,理具於性,心統之之謂道。道之體曰極,五居九疇之中曰皇極。指天地未分前原始混沌之氣。《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太上老君太素經》:〝故易有太極,太極謂太易。太易者,大曉易無有先之者,謂皓皓白氣也,乃有太初〞。氣運動而分陰陽,由陰陽而生四時,因而出現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推衍為宇宙萬事萬物。宋周敦頤兼採道家學說,著有《太極圖說》。朱熹以為太極即是理;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因主張理先於事物而存在,故他的學說被稱為理學。《太清玉冊》卷一:無極而生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造化定矣。謂天理之尊號也。極者至極之意,樞紐根柢之名。所謂天之樞紐根柢也。教義名詞。原本為先秦道家典籍概念。《莊子.大宗師》: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這裡的太極是指道的性質和狀態,不是實體概念。《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指太極是至高無上的宇宙本原,由太極剖判,產生天地陰陽,再由天地陰陽產生春、夏、秋、冬四時,由四時產生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它將太極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實體,對後世影響頗大。漢代讖緯流行,有五運之說,《孝經.鉤命訣》:〝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是謂五運〞。以為太極是渾沌的元氣,是五運變化形成天地程序中的一個階段。這些說法,均被道教所吸收,構成道教太極說的理論來源。如《乾元子三始論》:天地者起於太極,太易者不可見也。二氣其濟,交成太素,至之太極,太極至二儀而生八卦。已將緯書中的五運衍變為三始。但框架結構仍基本相同。又《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太極之道,無古無今,無始無終也。太極也者,天地之大本耶。認為太極是分化天地萬物宇宙本體。唐代道士成玄英注疏《莊子》,以為緯書五運和乾元三始之說都過於龐雜,乾脆提出太極即五氣說,以之涵蓋天地未形成以前氣化的五個階段。又張善淵《萬法通論》:太極者,太素備而陽變陰合,五行具焉,萬物生焉,是故太極肇判,輕清為天,重濁為地,大道彰矣。以太極涵蓋萬法未形成之前氣化的五個階段。宋代理學汲取《周易》和道教的太極說,建構而成以太極為最高宇宙本體的思想體系,認為太極即道,太極即理,太極即心。這一思想體系返過來又對道教產生了頗大影響,太極即心說成為道教內丹學的理論根據之一。指天地始形之時。《易.繫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此即太極是也。《淮南子.覽冥訓》:然以掌握之中,引類於太極之上。注:太極,天地始形之時也,上,猶初也。術數名詞。太極者,兼理氣象數之始也。《三命通會》: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蒙泉子曰,太初者,理之始也,太虛者氣之始也,太乙者數之始也,太極者兼理氣象數之始也。內丹名詞。已具形之謂。內丹家喻內丹。《性命圭旨》:○者,釋謂圓覺,道曰金丹,儒曰太極,所謂無極而太極者。不可極而極之也……尹公曰:太極有一理,自運行而言,則曰時候,雖天地不外乎一息。自凝結而言則曰真種,雖一黍可包乎天地。宿蟄歸根,晏息杳冥,是為時候太極;孕子結實,交媾結胎,是為真種太極。又曰:天地萬物,各有太極具焉。太極有時候,有真種。未有天地萬物之太極,在戌亥二會。有此二會太極,斯有一元造化。每年太極,在九月十月,有此兩太極,斯有一年造化。每月太極,在二十六至三十日,有此五日太極,斯有一月造化。每日太極,戌亥二時,有此二時太極,斯有一日造化。一時太極,在杳杳冥冥二候,有此二候太極,斯有一時造化。動物太極,在宿蟄孕子。植物太極,在歸根結實。人身太極,在晏息杳冥,交媾結胎。交媾有時,調養有法,不傷太極。此盡年令終,斷絕淫欲,時入杳冥,保元太極。此乃長生不化,盡年令終之道。兩儀指天、地。《易數 隱圖》:一氣所判,是曰兩儀。兩儀為易之專稱。兩儀則二氣始分,以其始分兩體之儀,故謂之兩儀。兩儀者,天地剖判也。分形也。陰陽各有其位,日東月西,離南坎北。在內丹藥物中,喻為鉛汞,各相分也。《九還七返龍虎金丹析理真訣》:兩儀在藥中是鉛汞,各相分也,兩儀既定生,在天則日月星,在藥則三五一。《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抱朴子內篇‧暢玄》:〝胞胎元一,範鑄兩儀〞。四象《易.系辭》上:〝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注:〝卦以象之〞。疏:〝四象謂金、木、水、火。震木、離火、兌金、坎水,各主一時〞。是以兩儀為天地而生四時之象。宋儒以兩儀為陰陽,而以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為四象。內丹術語。謂眼光、耳韻、鼻息、舌氣。《長生詮經》:〝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是謂和合四象〞。《河圖》:金、木、水、火為四象,一說先天四象為天地日月,後天四象為心腎汞鉛。《金丹四百字.序》:〝以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是為和合四象〞。《金丹大成.金丹問答》:〝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動而神在心,鼻不嗅而魄在肺〞。《脈望》卷五:〝鉛中具有五色之物曰震火、曰兌金、曰真火、曰真水,皆有法度以收攝之,名曰四象〞。內煉之丹。《道樞.四神篇》〝是以二氣者,能內產自然之白霞,與夫日精月華,烹而煉之,其名曰四象〞。指金木水火。《周易大傳.疏》:〝四象謂金木水火。震木、離火、兌金、坎水,各主一時〞。指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指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外丹術語。《外金丹.黃白鏡》:〝四象者,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是謂四象。水銀是乙木,乙木者,青龍也。乙木內有丁火,是謂朱雀。朱雀黃硫也。鉛中白金是謂白虎,白金內含一點壬水,是謂玄武,五行四象全籍土,三元八卦豈離壬〞。八卦又稱經卦、單卦、三爻卦、小成之卦。《周易》中具有象徵意義的八種基本圖象。由陽爻一〞、陰爻--〞組合而成。每三爻組成一卦,其名稱和符號為:乾、坤、震、巽、坎、艮、離、兌。《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八卦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八種自然現象。《周易‧繫辭上》: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乾坤兩卦為《易》之門戶,蘊含全部易理,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乾坤生六子,說明世界生成過程。以陰陽兩爻互易,表示事物變化。八卦起源,說法不一。主要有觀象說、象數說、筮法說、乾坤生六子說、太極兩儀說、河洛說、文字說、日月星象說、數卜說、奇字說等等。關於八卦作者年代,主要有兩種觀點:上古伏羲畫八卦。《周易‧系辭下》: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余聞之先人曰:伏羲之純厚,作易八卦〞。班固《漢書‧律曆志》:伏羲畫八卦〞。古人多持此說。殷商卜者作八卦。蓋八卦出於無為,卻包羅萬有,理數兼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