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膝蓋退化 補腎著手

傳統中醫療法能夠減緩膝蓋退化的情形。台灣中醫老年醫學會常務理事翁瑞文醫師表示,中醫療法能夠改善膝蓋退化,但如果是輕微的症狀,就必須檢查是不是退化所引起,因為很可能是民眾因為筋拉傷而誤以為是膝蓋退化,如果檢查後發現是筋拉傷,只要使用鬆筋手法即可幫助患者恢復正常。


翁瑞文醫師指出,如果真的是膝蓋退化,中醫可從「補腎」的角度著手,經由辨證後使用六味地黃丸、還少丹、左歸丸、右歸丸、龜鹿二仙膠等中藥處方,但如果是吃素的患者,或是有經濟考量方面的因素,就必須避免使用含有葷食的食物,像是六味地黃丸、還少丹就是素食的處方。

翁瑞文醫師進一步指出,六味地黃丸能滋陰補腎,含有牡丹皮、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蜂蜜等成分;還少丹能補心腎脾胃的虛損,含有巴戟天、肉蓯蓉、山藥、牛膝、山茱萸、小茴香、楮實、杜仲、五味子、茯苓、遠志、石菖蒲、熟地黃、大棗、枸杞子、蜂蜜等成分。兩種藥方在價格上,也比較便宜。

因為以植物類、不殺生的物質為主的成分,相對較動物性組成的藥方還要便宜,且製造過程也比較簡單,以龜鹿二仙膠為例,這個處方含有動物性成分,以前的做法就是要把龜版、鹿角熬煮七天七夜才能大功告成,除了龜版、鹿角的來源較少外,在製作費用上確實比較耗費工時,所以比較昂貴。

2011/12/28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6&CID=138059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冬至進補 要對症對食

每年12月22日是冬至,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外出時,要注意頸部、背部與足部的保暖;運動前,一定要先暖身,不要過度流汗。


養生的重點是對症、對食,不是胡亂進補。例如:容易口乾舌燥、便秘、失眠、易長面皰體質或有慢性代謝疾病者更要注意飲食不油燥、不過量。

冬天補腎,色黑入腎,可加入如:烏骨雞、黑木耳、杜仲、黑棗、黑豆、紫菜、茄子等食材,酌量選擇。怕冷者可加3到5片薑;易累者加黃耆5到10片。

冬至養生鍋品最多,天冷喝個暖湯,暖胃去寒,但湯頭不宜太油膩、太鹹,佐料不宜太多、太辣,肉、青菜、蛋白質要均衡。

◎冬至養生穴位

按摩三陰交,可提升免疫力、記憶力。

◎冬至養生鍋

●藥材:當歸5克、黃耆30到40克、生薑3片(容易怕冷5片)、枸杞子3克、牛蒡根(酌量切塊)(備註:易腹瀉者可去枸杞,換黨參5克)。

●功效:除寒、增強體力,加強抵抗力。

●煮法:藥材放鍋中,加入1000到2000cc水,一同煮沸。轉成小火後,再煮5到10分鐘(湯頭更鮮甜),放入喜歡的食材(如:烏骨雞、羊肉、排骨或一般火鍋食材)。

◎注意事項

感冒者及孕婦不宜服用(可請教醫師)。



2011/12/22 自由電子報 照片提供/文/ 蔡岳廷、李采霓分別為台北市京鼎中醫診所 院長、醫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22/today-health6.htm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小動作 大養生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擁有健全的身心,才能擁有美好的生活~要活就要動,以下提供幾招養生小動作給讀者們參考:


一、戴毛帽睡覺,改善鼻過敏:

「頭為諸陽之會」,頭部是人體陽氣聚集的地方,做好保暖就可以防止寒氣侵襲、陽氣受損。夜晚陰氣盛陽氣衰,特別需要保護陽氣,有鼻子過敏及手腳容易冰冷的人,若能每天戴毛帽睡覺,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現鼻過敏症狀好多了,手腳冰冷的問題也會改善。此外,因受寒而導致頭風症(偏頭痛)的人也非常適用,有偏頭痛問題的人最忌吹風受寒,平常進出冷氣房時最好也帶上毛帽保暖,以免頭痛情況再發生。

二、平常穿襪子,護子宮:

足部是人體之脾、肝、腎三條陰經巡行的主要路徑,平常最好避免足部受寒,以免影響三陰經的通暢進而導致婦科及腎方面的問題。現代人的住家環境大多以大理石地板或磨石子地板為主,石頭的比熱低,在照不到陽光的情況下,一年四季溫度都低於人的體溫,光腳踩在地板上容易受寒,最好穿襪子或室內拖鞋,長久下來可以避免子宮受寒而導致不孕症、經痛、經期不順等問題。男性朋友也應穿襪子避寒氣,否則也容易出現腎方面的問題,例如攝護腺腫大、性功能衰退等。

三、站立時兩腳掌打開,提肛縮陰:

平常等公車或是工作經常需要站著的人,請多利用機會將兩腳掌打開至極限,它具有提肛縮陰、益精固腎、緊實臀部的效果。標準動作是腳跟併攏,兩腳掌張開至極限(內角大約160~170度,各人極限不同)。每天做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可以改善子宮下垂;幫助腸道蠕動改善便秘;令大腿的股四頭肌緊實以延緩關節退化;又可以促進下半身血液循環、排除溼氣,達到瘦身、消水腫的效果。若再加上舌底上顎就等於在練氣功,可以鍛鍊任督二脈、養陰排毒,促使內分泌正常,大大改善及預防婦科問題、腎功能方面的毛病。腎精為先天之本,做好益精固腎就能延緩老化,較有機會長壽。

四、反覆張掌握拳,有助心臟:

將手掌用力張開到極限,再用力握拳,如此反覆50次,能促進末梢血液循環,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熱能,改善手腳冰冷的問題,此外也有助於心臟功能變好。腳趾最好也能依照一樣的方式來進行。許多運動員在比賽時都會先做這些動作,就是為了讓心血管功能比平常更好,讓肌肉與神經都處於最佳狀態,在運動的過程中就比較不容易受傷,並且提高效率。

五、扣齒及溫掌暖腎,固腎精:

每天扣齒50下,就是上下排門牙咬合發出扣扣聲,不必太用力,能感覺到輕微的振動從牙齒沿著整頭骨擴散開來即可,同時將雙手搓熱,敷在後腰部兩腎臟位置。此兩動作皆可固腎精,同時進行效果更佳。齒、骨及腦髓皆為腎氣所生,經常扣齒可以促進腎氣循環,保持牙齒及骨質的健康,令大腦活躍延緩退化。而溫掌敷腎則是透過手掌的溫度來暖腎,同樣有促進腎氣循環、固腎精的作用,兩個動作一起做能彼此加分讓效果更好。

六、乾絲瓜絡刷全身,增強免疫力:

用阿嬤時代的那種菜瓜布(曬乾的絲瓜絡),從手腳等肢端末稍開始,往心臟方向刷,除了臉部以外,全身皮膚都要刷到。此舉能夠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及過敏,周身的經絡都能達到疏通的效果,對於關節炎及各種身體的疼痛有很大的改善,刷完再去泡個熱水澡效果更好。尤其對於氣鬱體質之人(鬱卒體質,即有憂鬱傾向者)特別有幫助,全身通體舒暢能令情緒平和愉悅。若一早起床做,則能夠增強心臟功能,整天都精氣神十足。且因為火生土,心為火脾為土,心臟功能好亦能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這時再吃早餐更能幫助營養物質的吸收及利用。中醫視脾胃為後天之本,乃是因為人體生命的維持全賴後天從飲食上攝取養分,脾胃功能越好則五臟六腑皆能受其養潤,身體自然健康長壽了。

其實,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動作就足以產生極大的養生效果,若能長期持續下去或是養成習慣,假以時日,身體自然會越來越健康,病痛越來越少。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自製KTV]YoYo點點名-彩虹的約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幸福聯絡簿

營歌:幸福的臉(帶動唱)

厥逆者手腳不易接收熱量

最近天氣變得又濕又冷,很多人都覺得手腳冰冷,四肢都快要凍僵了。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吳俊賢表示,四肢會冰冷的成因,主要是跟身體無法將熱量帶到周邊末稍循環;或是周邊血液循環不良,導致四肢無法接收到熱量,所以四肢體溫較低,中醫稱為「厥逆」,成因又分寒厥、熱厥、痰厥、氣厥、血厥。


吳俊賢醫師指出,一般來說,通常在冬天天氣變冷的時候,情況會趨於明顯,但只要等到春天溫度回升就可改善。這裡指的四肢冰冷是一年四季手腳的溫度都過低,所以到了冬季時更是雪上加霜,晚上再怎麼睡都暖活不起來,像這種現象就值得民眾特別留意。

吳俊賢醫師進一步指出,引發四肢冰冷的常見原因通常包括因為心臟衰弱,以致於無法使血液供應到身體末梢部位;身體內血液量不足,血紅素和紅血球偏低;血管中有阻塞情形;發燒或感冒影響大腦中樞神經,促使手腳冰冷;交感神經功能出了問題,以致於肌肉遇冷無法緊縮,沒辦法產生熱能讓身體耐寒。

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經常四肢冰冷的人,通常屬於中醫所說的虛寒體質,也就是民眾熟知的「冷底」。除了體質外,如果溫度上升後症狀就能夠立刻緩解,就比較不會有其他方面的問題,但若是症狀加重,就必須考量手腳冰冷是因血液循環系統疾病所引發,例如心血管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閉塞性動脈硬化症、雷諾氏病。

手腳經常又冰又冷,休假時老是躲在被窩裡不是好辦法。中醫師吳俊賢表示,民眾常認為四肢冰冷應該就是「冷底」,不過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冷底型的四肢冰冷多數屬於「寒厥」,其實手腳冰冷還可再細分為五種類型,中醫辨證論治,調理一下體質就可以改善。

吳俊賢醫師指出,如果民眾因為四肢冰冷而隨便用藥溫補,反而會因藥不對證而產生不良副作用,最好就醫診治,由中醫師辨證用藥比較好。例如寒厥型的人,一般多半出現在老年人、體弱多病者身上,由於身體虛弱、正氣不足,當身體感受寒邪後,血脈運行就會改變,血液不能順利達到四肢末端,自然就會手足冰冷。

吳俊賢舉例指出,熱厥型的人一般手足雖然是冰冷的,但是身上仍有灼熱感、怕熱、口渴喜歡喝冷飲、便秘、小便黃赤,像這種手腳冰冷只是假象,原因是在於熱邪閉鬱在裡,不能發洩出來,以致於出現手足冰冷的情形;血厥型的人,通常除了手腳冰冷外,也容易產生四肢麻木的現象,這是因為血虛寒滯而引起四肢冰冷。

痰厥型的人除手腳不溫暖外,還會經常出現胸悶、咳嗽有痰聲,甚至一大早起床嘔吐痰水、口粘,傳統中醫認為這是痰濕阻滯,胸陽不能宣發的緣故,像這種情況也會引起手腳冰冷;氣厥型的人,若長期情志不舒,鬱鬱寡歡,也會出現手腳冰冷,中醫認為這主要是氣機失調,以致於陰陽之氣不能調和。

2011/12/12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http://61.222.185.194/index.php?FID=11&CID=136444

糖尿病癥兆:口乾、身長瘡癤、尿濁及白內障

糖尿病出現相關先兆信號應注意。中醫師謝獻德表示,消渴症相關先兆出現,包括出現如口甘、口黏,口乾,身體長瘡癤,小便渾濁,早發性白內障等,都應提高警覺,就醫檢查,並注意飲食調控。


謝獻德醫師表示,消渴症先兆包括有:口甘、口黏,口甘,也就是口中有甘甜味道。口甜多由於脾胃濕熱,熱蒸上迫脾液外溢所致,或脾虛不能消化精緻飲食外漏造成。而口黏,則為脾胃濕熱的象徵。

以及,口乾為上消先兆,也就是肺消的先軀症狀,當燥熱傷肺,造成肺津不生或陰虛灼津,可能造成口乾,而口乾也是肺消最早信號。

以及經常長瘡癤,多為糖尿病的較早信號表徵,在出現典型症狀之前,不少患者多先有頑固的此起彼落的瘡癤病史。還有,逐漸肥胖,體重遞增,也是糖尿病發作前的信號。以及出現不明原因的乏力,也應注意。還有尿濁;小便渾濁,多為腎消前軀症狀。另外,早發性白內障;若出現中年白內障視力明顯減退,而且經治療無效的,應警覺可能是隱性糖尿病的潛在。

其他包括,由於脂肪代謝失常,當出現不明原因的血脂高、動脈硬化、發展較快的心臟病,也都應警惕糖尿病的潛在。

2011/12/13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http://61.222.185.194/index.php?FID=11&CID=136548


久則氣陰兩虛及陰陽兩虛 初以燥熱傷津為主

糖尿病久病會影響身體氣虛、陰陽不調。中醫師謝獻德在一場講座中表示,消渴症病機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素體陰虛,又因為飲食失節、情志不遂或勞累過度所致。病初以燥熱傷津為主,久病則氣陰兩虛及陰陽兩虛。對肺、脾、腎都有影響。

中醫師謝獻德表示,當稟賦不足,精虧液竭;以及飲食吃過多肥甘厚味,造成積熱內蘊;都會形成體內陰津虧損的現象。還有,情志失調,鬱久化火;以及勞倦過度,形成腎精虧損;都會造成體內燥熱偏盛。以上對於肺、脾、腎都有影響。

謝醫師表示,中醫認為,先天稟賦不足,五臟虛弱,特別是腎臟本來就虛,陰虛體質者,是消渴病的重要內在因素。加上若飲食失節,長期吃太多肥甘,飲酒厚味,易損傷脾胃,可能影響脾胃運化失常,積熱內蘊,化燥傷津,消穀耗液,導致消渴。而情志不調;多因精神刺激或長期鬱怒,五志過極,則影響氣機鬱結。患者因體內火熱熾盛,可能向上影響肺津,中灼胃液,以及下耗腎陰,而導致消渴。

2011/12/13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http://61.222.185.194/index.php?FID=11&CID=136549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中醫調整腹瀉 可搭配穴道按摩

現代人操勞忙碌,不論上班或是學習進修,都背負著許多壓力,三餐往往不定時、不定量、不均衡;下班、下課後,或者遇到假日又常喜歡外食應酬,三餐老是在外的結果讓腸胃系統受到傷害,開始產生腹脹、便秘、打嗝、胃酸逆流、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長期下來,身體健康也跟著亮起紅燈。

中醫認為,如果大便形狀稀糊而散,型態像番茄醬,或是呈米湯水狀,即使大便次數只有一天1到2次,皆可判斷為腹瀉。但是如果一日大便次數2到3次,但解出來的便便有形成條狀且無腹部不適者就不能稱為腹瀉。

常見腹瀉的原因多為飲食不乾淨或腸胃道被細菌、病毒等感染、暴飲暴食、情緒失調或壓力過大、體力虛弱或慢性疾病等造成。

臨床上,中醫常見證型分類可區分為:寒濕證、傷食證、脾虛證、腎虛證及肝鬱證等5個證型,但患者的症狀常非以單一證型表現,往往兼具多重症狀表現,如肝鬱證合併脾虛證的症狀。因此中醫師常依據個人症狀及體質開立處方。

◎中醫證型分類及常見症狀如下:

●寒濕證:大便稀糊而散,甚至如水狀;腹痛伴隨腸鳴聲、食慾減少或上腹悶。

●肝鬱證:常因為情緒緊張或憂愁、惱怒時,就容易腹瀉、腸鳴、腹痛、易放屁。

●脾虛證:長期大便形狀稀糊而散,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吃到比較油膩的飲食後,大便次數會增加。

●傷食證:常見於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食物之後,大便臭如腐敗雞蛋。腹部悶脹,但在腹瀉後緩解。

●腎虛證:較常見於老人,好發作於清晨,腹痛、腸鳴及腹瀉,腹瀉後緩解。

除了依中醫師處方服用方藥調理腸胃外,也可考慮搭配針灸或穴道按摩法來鞏固療效。

◎穴道按摩法方面,常按壓胃經的足三里穴。

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意指腸胃系統是維持人體生存及健康的重要環節。因此平時在個人保養方面,應注意飲食潔淨衛生,少吃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是不要過度飲酒、避免過度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保護腸胃;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煩惱,規律適當的運動等。秋冬季節應避免腹部著涼,都可以減少腹瀉發作的機會。

有些食物如:山藥、薏仁、蓮子、紅棗、芡實等,有固脾健胃的效果,可設計成藥膳,如:山藥薏仁排骨湯、蓮子紅棗雞湯、四神湯(芡實、茯苓、蓮子、山藥)等作為食補之用,保健腸胃。

2011/12/12 自由電子報 圖.文/廖晏農 為高雄長庚醫院中醫內科 主治醫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12/today-health2.htm

關於我自己

Ω關於我自己:鄭俊享 (chsian) *中醫師檢定考試及格 *教育部樂齡教育講師